固体力学学报
    主页 > 综合新闻 >

院士高考回忆录 | 胡海岩:“两次选择改变了我

胡海岩:我出生在上海,后来随父母到山东济南。我父母是山东医科大学的教师。“文革”开始后,他们都被打倒了。父亲去世以后,母亲被下放去了外地的“五七干校”。我还有个姐姐,她16岁就下乡了。我从12岁起,就独自一人生活。

新京报:能否介绍一下你参加高考的情况?

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海岩。受访者供图

长期从事飞行器结构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教学与研究,胡海岩培养了4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6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非局部弹性结构的波动力学、飞行器的非线性隔振技术、飞行器颤振主动控制技术、空间结构展开动力学计算等方面,取得同行公认的成就。2007年,胡海岩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5年获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名誉博士。

胡海岩,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胡海岩长期从事飞行器结构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1982年读硕士以来,我一直研究动力学问题。这是牛顿所开创的古老学科,对人类工业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且今天仍然有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比如,我过去在南京工作的时候,主要研究航空科技领域的动力学问题;到北京以后,则从事航天科技领域的动力学研究。

新京报:大学对你意味着什么?你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的?

在那个没有选择的时代,胡海岩认为,自己的两次选择改变了人生,一是参加了高考,二是大三时选择转到力学专业。那一年,著名力学家钱伟长到山东工业大学讲学后,学校决定恢复力学专业。胡海岩申请转入该专业,从此开启了40余年与力学相伴的生涯。

1956年,胡海岩出生于上海。后来随父母到山东济南,在济南接受了小学和中学教育。

新京报:你还记得当时填报志愿和录取的情景吗?

大三改学力学

青年时代的胡海岩。受访者供图

胡海岩:我们是报名高考时填报志愿,一共填四个志愿。当时,由于母亲还在住院治疗,我就全部填报了本市的院校。在四个志愿中,除去最后一个服从调剂,其他三个都是物理类专业,分别是压电压铁物理、半导体物理、理论物理。当时,大学生毕业还回原单位工作,而我正参与厂里新产品开发工作,研制压电晶体振荡器,自己感觉这几个专业比较对口。

截止日期前报名参加高考

刚进大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坐不住。在工厂时,工作半个来小时就歇一歇,聊天。但是上课要一下子坐50分钟,有些不习惯,很怀念在工厂的时光。从农场劳动回来后,体会到学习机会宝贵,很快就静下心来。再后来,就和大家一起进入到忘我的勤奋学习中了。

我在中学的学习成绩非常好,母亲和姐姐都建议我报名参加高考。恰好厂领导来医院慰问我母亲,我就征得领导同意,去济南市历下区工业局报了名。据说,十月中旬报纸上就刊登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但我在外地出差时根本不看报纸。因此,是母亲生病才使我得知高考的消息,也是母亲动员我赶在截止日期前踩线报了名。

校对 薛京宁

我从事的工作是钳工,需要具有机械工程的知识和经验,每天都需要动脑筋思考,这引起我极大的学习兴趣。虽然我们的制箱生产线整体运行良好,但单台设备的故障很频繁,各种小问题不断。我的工作需要不断琢磨,如何修复易损的零部件,如何让机器的寿命更长。

新京报能讲述一下你在工厂工作的经历吗?

胡海岩:高考改变了我的职业和人生。我当工人的那几年,就同事们的认可程度来说,自己是个好工人。但是,国家强大需要年轻人掌握更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并发展中国自己的科学技术。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读大学以后投身于科技界和教育界,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更具挑战性,对社会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可能也更大一些。

胡海岩:我是1977年12月9日参加高考的,也就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那年的高考由各省份自行命题。山东省的考试总共四门,依次是语文、数学、政治、理化。每门课100分,满分400分。

胡海岩:在工厂的几年是我人生中很难忘的一段经历。1974年高中毕业后,我待业了一段时间,然后被分配到济南医药包装材料厂的制箱车间,车间的主要产品是药品纸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