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力学学报
    主页 > 综合新闻 >

从工人到院士!“中国3D打印之父”的“破壁”人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在工厂工作了十多年的技术工人。他就是陆炳恒,我国增材制造技术的奠基人,中国3D打印之父。

视频截图,人生第一次推广

“我想去北大,我想做航天。”受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影响,陆炳恒从小就有一个航天梦想。作为当时的“学霸”,他想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固体力学。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但最终,陆炳恒去了其他大学学习机械制造。

大学毕业后,陆炳恒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当车工。这项工作持续了五年。后来,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晋升。 “厂里说提拔你,先成为技术员,请到家族厂里监督技术。” “那里有100多个家庭工人,其中三分之一是文盲,但我学到的东西逐渐到了这里。申请后,我学习了制造工艺并设计了夹具,包括启动机床教他们,最终形成了良好的效益。”

“我这辈子在厂里工作了十一年,受益匪浅,从来没有白过。”七十多岁的陆炳恒回忆起自己的工厂生涯,感慨万千。

改革开放之初,陆炳恒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迫于生活压力,他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攻读研究生,师从顾崇贤教授,直至博士毕业。这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他自己完成所有这些任务

“今天回过头来,幸好我学了机械制造。”陆炳恒说,在工厂的经历让他有了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他举了一个例子。为了完成他的硕士论文,他需要制作两百多个零件。他最初接触的工厂一个多月没有收到工厂的消息,所以他决定自己动手。只用了两个夜班,而且做得又快又好。所需的部分都出来了,论文顺利完成。

博士毕业后,陆炳恒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交流学习。在参观一家汽车公司时,一件设备引起了他的注意。 “那是3D打印设备,只需要导入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就可以做出样机,国内没见过,感觉很新。”陆冰恒当即决定转向研究方向。在这个新兴领域,他认为这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良好机遇。

回国后,陆炳恒一开始就想引进这种机器,但是很贵,光是一台激光器就要几十万。由于资金短缺,他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面对“技术+资本”的双重壁垒,陆炳恒决心以自己的实力“破墙”,从无到有地开发这项技术。

一开始他不知道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所以通过实践一步步摸索;他买不起昂贵的零件和原材料,所以他和其他科技工作者一起,以很小的成本制造出来。最后,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不仅制作了样机,还获得了科技部的资助。此后,陆炳恒成功地进行了增材制造技术的探索,并将该技术推向了中国。发芽”。

“西进精神”不能丢

西迁精神是1956年交大响应支援西北地区从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诞生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精髓是“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努力创业”。

“西进的精神一直鼓励着我!”卢院士在节目中强调,他从导师顾崇贤身上明显感受到了西进的伟大精神。顾教授是西迁的老教授之一,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三秦之地。

“他知道这个时候国家正在发展工业,这里需要他,所以他全家搬到了西安。”陆炳恒说,刚到西安的时候,顾教授觉得这个地方远不如上海,但是看到很多他都被自己建的工厂感动了,觉得西安才是他该来的地方,帮助这些工厂建设是他必须做的。

陆炳恒一直强调的创新与实践,也来自于顾教授深远的影响。据陆炳恒介绍,为了收集机械加工案例,顾教授带领助教走访了十几家工厂,结合实际案例编写教材,论证理论。最终,这套教材被全国100多所高校采用。

“现在,我的两个梦想都实现了。我所学的3D打印技术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我自己也被北京大学聘为兼职教授。”站在台上的陆冰恒不无骄傲。他勉励同学们要牢记西迁精神,解决国家急需解决的工程难题,在工作中发光发热,实现自身价值。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