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力学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足迹深嵌星球间记中科院院士邢球痕

他是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大胆创新,是一个为固体动力事业不懈奋斗的人;他勇于突破,是固体动力事业的执著探路者,是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由梦想变为现实的重大贡献者。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原航天科技集团四院院长邢球痕。

给苏联老大哥挑刺

邢球痕有种军人气质,中等个头,身板笔直,清瘦的脸庞上棱角分明。年过七旬仍精神矍铄,给人以坚韧、干练和耿直的印象。1958年,邢球痕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发动机研究室时,便与固体火箭事业结下一世情缘。

为使我国火箭技术发展有一个较高起点,国家于1958年6月从前苏联引进近程导弹资料,从仿制开始踏上漫漫天途。1959年9月,邢球痕作为组长承担起固体火箭推进器研制任务。

人们都羡慕花朵怒放时的明艳,却不知当初它的蓓蕾浸满奋斗汗迹。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邢球痕一边吃着野菜、黑馍,一边帮助工厂消化引进的图纸和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细心的他与同事们在堆积如山的图表中“移山填海”,凭着扎实学识和严谨精神,发现了图纸与工艺文件中的200多处错误,便一一记在小红本上。当他们向驻厂前苏联专家反映时,“老大哥”才恍然大悟。随即邢球痕他们将错处一一改正,保证了工厂加工产品所需。前苏联驻北京总代表闻知此事,惊诧邢球痕年纪轻轻竟如此精心钻研,翘起大拇指连声赞叹:“多有才华的年轻人!”

后来,邢球痕与同事们打掉在研制某型号发动机时遇到的“拦路虎”,再次显示出这位年轻人的才华。某型号发动机摆动喷管原小样试验都成功了,而到了大试验总因喷管烧穿造成失败。该型一级发动机有4个喷管,其中任何一个喷管有故障,试验就可能失败,失败一次的浪费是惊人的。对此邢球痕出个主意,用同样直径另一种现成厚壁试验发动机配一个喷管做试验。该发动机可重复使用,单喷管又比4喷管试验少用四分之三装药量。用此办法先后做了几次小试,成功后,再正式上4个喷管一试即成。邢球痕的“酷”点子既减少浪费,又保证产品质量和进度。

打造深海超级堡垒

想请邢球痕讲讲自己的故事,真是难于上青天。于是,笔者打起“迂回战”,找他的老同事和下级“破译”他的“航天年轮”。一些几十年同他共事的研究员如此点评邢球痕:“他是当之无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奠基人之一!”

50年代,美国率先实现核潜艇上发射导弹武器。这除了要综合应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全惯性制导系统和小而轻的弹头等高技术外,还必须攻克潜艇水下发动机点火技术难关。潜艇中部嵌有发射导弹舱,舱内并排安装着导弹发射筒。发射时高压气体从筒的底部进入筒内,以极大推力使导弹穿过筒盖与导弹之间隔膜,导弹冲出水面发动机才能顺利点火,之后导弹即按制导系统指令飞向靶标。

你也许会问,中国有这种“深海超级堡垒”吗?答案是肯定的。

1982年10月,波浪翻滚的大海牵动着国人心潮,我国将首次进行潜艇水下导弹发射。10月12日,某型号潜艇水下第一发试射失利,整改后发现还存在尾罩上的脱落插头打击发动机喷管这一隐患,但在现场又一时难以解决,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面对按时实施第二次发射与不带疑点上天军令,航天科技四院喷管强度能否经得住这种意外打击?邢球痕的大脑计算机一样高速运转开来,他找到总指挥程连昌副部长,表示发动机可以在最佳时间试飞。总指挥说:“这种事不能靠拍胸脯,必须有实验数据。”邢球痕于是对程连昌进行了一番真情告白。总指挥这才放心,总设计师也决定第二发如期发射。

原来,在该发动机进靶场之前,为了解发动机可行性有多高,能否经得住意外考验,邢球痕让技术员杨思孝用榔头把完好的喷管扩散段试验件绝热材料打裂,小杨却不敢打。邢球痕说:“这是做非设计条件下的试验,让你打你就打,我承担责任。”小杨还是想不通,不愿打。在邢球痕再三动员下,小杨才如法炮制。打裂后再用非金属材料修补后的产品试车仍然无恙。

10月16日,第二发导弹似海底蛟龙飞出水面,腾空而起,潜艇水下发射和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斩关夺隘敢拍板

春光融融的1983年2月,邢球痕一走马上任四院院长,便全身心地带领全体职工向高新技术发起总攻——当年即拿下某新型号,年底进行地面热试车。这是我国首次研制有机纤维缠绕壳体,设计、工艺、技术难度大,厂房、设备条件又较差。邢球痕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各厂所一线,他鼓励职工们坚持科学态度,克服恶劣环境,敢字当头搞科研。在他的激励下,43所职工改装了我国第一代机械式缠绕机,用于第二级玻璃钢壳体缠绕;对配方、张力测试、排沙等技术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在较短时间里便缠出了大型复合材料壳体。